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

—2016年1月5日在县十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

泾川县人民政府县长  王廷佐

各位代表:

我代表县人民政府向大会作工作报告,请予审议,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列席人员提出意见建议。

“十二五”期间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回顾

“十二五”时期,是我县发展历史上充满挑战、极不平凡的五年,也是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取得重大突破的五年。五年来,在县委的坚强领导和县人大、县政协的监督支持下,我们认真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、四中、五中全会精神,主动适应经济新常态,全力开创发展新局面,着力强化“四项支撑”,深度开发“五大产业”,加快构建“三大格局”,全面完成了“十二五”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,在诸多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,谱写了泾川经济社会发展浓墨重彩的崭新篇章。

“十二五”时期,是经济结构加速调整、综合实力提升最快的五年。五年来,我们积极抢抓新一轮西部大开发、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等机遇,深度开发优势产业,加快推进结构调整,有效带动了经济持续健康发展。2015年,预计全县生产总值完成55.8亿元,比“十一五”末翻了一番;固定资产投资完成71.7亿元,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3.53亿元,地方财政收入完成1.85亿元,分别达到“十一五”末的3倍、3.3倍和3.5倍;三次产业结构比例由35.3:28.6:36.1调整到34.6:25.8:39.6,经济发展的协调性、持续性进一步增强。特色产业开发纵深推进,五年新建果园20万亩,总面积达到55.3万亩,窑店、飞云、丰台等乡镇基本实现了适宜区全覆盖,罗汉洞、泾明等乡镇实现了山台地全覆盖;建成规模化养殖小区65个,累计达到113个;建成日光温室2447座、大中拱棚1.8万座,设施蔬菜种植面积达到1.58万亩;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组织443个、家庭农场13个,泾川苹果首次实现了对外出口,特色产业收入占到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62.4%。工业经济总量平稳增长,围绕构建工业主导型经济格局,以农副产品加工、轻纺建材、能源开发为重点,招商建设天纤棉业30万锭棉纱、正大公司30万吨饲料、华润公司1000万平方米陶瓷装饰砖、40万吨活性石灰等项目,探明石油、煤炭资源储量,年均生产原油8.3万吨,我县泾南、泾北矿井建设与灵台矿区总体规划打包获得国家批复,为煤炭资源开发创造了条件。文旅融合发展取得突破,大云寺核心景区建设初具规模,田家沟生态风景区、南石窟寺景观大道全面建成,文旅综合体项目开工建设,高规格举办了大云寺落成暨佛舍利安奉、华夏母亲节等系列活动,王母宫被中央台办、国台办授予甘肃首个“海峡两岸交流基地”,大云寺·王母宫景区被列为全省20个大景区之一,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呈现出互为依托、深度融合、一体推进的良好势头。

“十二五”时期,是基础设施显著改善、城乡面貌变化最大的五年。五年来,我们坚持把项目建设作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支撑,积极争取国家投资,加大项目实施力度,全县实施500万元以上项目548项、过亿元项目42项,完成投资292.04亿元,项目建设对改善城乡基础条件、提升公共服务水平、促进产业深度开发的支撑作用得到充分体现。城乡基础条件显著改善,西平铁路建成运营,结束了我县不通铁路的历史,西长凤高速、泾渗公路等国省主干道路全线贯通,泾河北大路、双河路、521县道等农村公路建成通车,全县新建等级公路、硬化路558公里,“五纵六横”道路交通框架基本形成,实现了乡乡通油路目标,硬化路通村率达到93%;累计治理河堤86.87公里,自来水通村率、入户率分别达到98%和96.8%;朱家涧水库开工建设,盘口水库前期工作进展顺利,水资源综合利用取得新的突破。生态文明建设优势凸显,持续推进生态建设,大力实施造林绿化,森林覆盖率达到37.95%,水土保持治理程度达到82.4%,全国水土保持生态文明示范工程通过国家验收命名;切实加大污染治理力度,精心实施污水处理厂、垃圾填埋场、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等项目,生态环境质量得到进一步提升。城镇开发建设加快推进,集中实施县城“北扩、东进、西延”工程,精心实施重点街路改造、水源地重建、天然气输配、集中供热等基础设施工程,开工建设世纪花园、星鼎花园等商住小区,城北路网框架基本形成,城东开发取得突破,城西改造提升全面拉开,县城建成区面积达到6.5平方公里;高平、党原等小城镇开发步伐加快,全县城镇化率达到33.03%。美丽乡村建设亮点纷呈,注重融入产业、生态、文化、旅游等要素,区域化配套基础设施,组团式推进开发建设,高质量完成全省新农村建设二轮试点任务,建成试点乡2个、示范区5个、试点村10个、示范村34个,完成农村危房改造14880户,全县小康住宅比例达到64%,美丽乡村建设在规划引领、基础改善、产业支撑、要素聚集、内涵提升方面走出了新路子,农村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。

“十二五”时期,是小康建设加快推进、扶贫攻坚力度最大的五年。经过积极与省市及国家部委衔接,我县被列入六盘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扶贫开发重点县,我们积极抢抓这一机遇,把项目向贫困乡村倾斜,把资金向贫困乡村聚集,把精力向贫困乡村集中,紧盯四个特困片带,认真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行动,脱贫攻坚取得了阶段性成效。精心制定脱贫计划,按照省、市工作总体部署,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,研究制定了精准扶贫精准脱贫“14565”工作计划、特困片区发展规划、专项规划和“2+19”工作方案,明确了时间表、任务书和路线图。对91个贫困村基础设施欠账、公共服务短板、产业发展瓶颈进行了梳理分析,制定了长远发展规划和年度工作计划,为精准施策、加快脱贫步伐奠定了坚实基础。多方聚焦帮扶力量,坚持把精准扶贫与双联行动深度融合,充分发挥双联单位在政策、项目、资金方面的优势,切实帮助联系村改善基础设施、培育富民产业、提升公共服务;全面落实主要领导第一责任人职责和领导包抓责任制,组建乡镇扶贫工作站和村级驻村工作队,驻村蹲点开展帮扶;不断深化“先富帮后富,共同奔小康”主题实践活动,广泛开展非公经济人士精准扶贫建功行动,形成了各方联动、合力攻坚的工作格局。全面落实重点任务,在持续推进果品、畜牧、蔬菜等特色产业发展的同时,以4个特困片带91个贫困村为重点,因地制宜发展山地核桃、油用牡丹等富民多元产业,进一步夯实了脱贫对象增收基础;大力实施易地搬迁、整村推进、通村油路、安全饮水等项目,贫困乡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有效改善;配套完善幼儿园、卫生所、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、电商服务站、金融服务网点等设施,公共服务水平进一步提升。全县贫困人口由“十一五”末的13.71万人减少到3.6万人,贫困面由37.48%下降到11.2%,小康实现程度由2011年的58%提高到70%。

“十二五”时期,是公共服务不断优化、社会事业发展最快的五年。五年来,我们把发展社会事业、优化公共服务作为推进小康建设的重要内容,加大资金投入,强化人才支撑,各项社会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。城乡办学条件持续改善,投资3.8亿元,新建、改建、扩建校舍14.9万平方米,建成泾川三中、四中等一批重点项目,县职教中心被授予“全国百强职业学校”称号,晋升为国家级重点中职学校,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全面落实,五年累计高考上线4970人,“两基”工作和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通过国家评估验收。卫生服务体系不断完善,建成县医院医技综合楼、中医院住院楼及玉都等9个乡镇卫生院业务用房,新建标准化村卫生所124个,我县被命名为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。全面落实计划生育基本国策,不断提升人口计生服务水平,优生优育观念更加深入人心。科技文化事业加快发展,充分应用现代科技,大力普及实用技术,切实强化农民培训,特色产业发展的科技含量进一步提升。不断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,精心实施乡村舞台、农民体育健身中心等文体惠民工程,充分发挥乡镇文化站、村级综合文化中心作用,较好地满足了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,我县推进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经验得到有关方面充分肯定,在中宣部、文化部、国家广电总局召开的现场会上进行了推广。

“十二五”时期,是社会保障不断完善、人民得到实惠最多的五年。五年来,我们把完善社会保障、增进人民福祉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,将财政收入的75%用于民生领域,每年公开承诺措办“十件实事”,集中建成了一批民生工程,一些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得到较好解决。社会就业渠道持续拓宽,通过实施“四支一扶”、民生实事项目等途径,多渠道安置高校毕业生3716人,新增城镇就业1.62万人,实现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9693人,全县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%以内。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,全面完成城乡低保、农村五保扩面提标,认真落实医疗救助、大病保险等政策,新农合参合率达到98.6%,五年累计报销医药费5.92亿元;大力实施全民参保计划,全面落实农村居民养老保险制度,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初步形成。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升,到2015年底,预计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6303元和18874元,年均增长14.2%和10.9%;切实改善群众居住条件,建成廉租住房、限价商品房1335套、公共租赁住房1250套,实施棚户区改造1100套,人民群众用于交通通讯、文化娱乐、医疗保健、旅游休闲等方面的消费支出快速增长,幸福指数进一步提高。全县大局保持和谐稳定,不断完善应急管理体系,延伸基层监管网络,充分发挥基层组织作用,深入开展“一学三访三提升”等农村社会治理主题实践活动,大力推行“五自主三合作”民主管理模式,基层民主管理水平进一步提高;及时排查化解矛盾纠纷,加强社会治理创新,严厉打击刑事犯罪行为,初步形成了“党委领导、政府主导、社会协同、公众参与”的科学化社会治理格局。

“十二五”时期,是各项改革深入推进、经济发展活力最足的五年。五年来,我们坚持以创新的思维谋划发展,以改革的举措破解瓶颈,各项重点领域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,一些制约发展的机制障碍逐步得到消除。加快政府机构改革,全面完成工商质监、住建规划、卫生计生、公安交警管理体制改革,组建成立城市综合执法、公共资源交易等机构,设立食药监、安监、道路交通管理等基层站所,政府公共服务、市场监管、社会管理、环境保护等职能全面加强。纵深推进农村改革,持续深化集体林权制度综合配套改革,全面落实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及果树经济林确权颁证,稳步推进农村土地流转,大力发展专业合作经济组织,为农村特色产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。深化财税体制改革,加快推进财政预算管理体制改革,加强预算资金绩效管理,优化资源配置,财政资金使用效益有效提升;“营改增”范围不断扩大,“三公”经费公开、国库集中支付和公务卡应用改革全面推开,财政管理机制进一步完善。持续深化金融改革,建设银行、甘肃银行在我县设立了分支机构,完成农村信用社改制,组建成立了农村商业银行;扶持建办恒生、嘉泰、惠民等投融资公司38家,建成村级扶贫资金互助社57个,金融机构贷款余额比“十一五”末增长2.5倍,支持经济发展的能力进一步增强。

2015年,我们认真贯彻落实省市发展战略和县委总体部署,切实突出“六项重点”,全力实施“十大项目”,努力措办“十件实事”,全面完成了县十七届人大四次会议确定的目标任务,全县经济社会发展保持了稳中有进、整体提升的良好态势。

(一)强化项目支撑、投资拉动,城乡基础条件有效改善。扎实开展论证储备,全县论证储备重点项目164项,概算投资180亿元,落实国省投资6.25亿元,争取财政专项资金10.98亿元、国家专项债券资金1.94亿元、地方置换债券资金3.6亿元,新增专项债券5000万元;精心实施重点项目,年内实施500万元以上项目71项,完成投资73.5亿元,大云寺·王母宫大景区建设、城东综合开发等县列“十大项目”进展顺利,长庆桥-飞云-高平-太平三级公路、泾州大桥等工程建成通车,朱家涧水库、文旅综合体等项目开工建设,有力地拉动了经济社会发展。

(二)突出精准扶贫、精准脱贫,农业农村工作成效显著。深度开发特色产业,新建果园4.9万亩,建成果品冷藏保鲜库3个,全县果品总产量达到40万吨,实现果品收入15亿元;扶持建办标准化养殖小区16个,建成日光温室200座、大中拱棚1006座;完成旱作农业技术推广13.1万亩,全县粮食总产量达到17.56万吨。加快建设美丽乡村,高标准建成党原城刘、玉都下坳2个省列“千村美丽”示范村,高平寨子、党原完颜洼2个县列美丽乡村示范村及30个“万村整洁”示范村,带动农村面貌发生了较大变化。全力推进脱贫攻坚,以4个特困片带91个贫困村为重点,种植油用牡丹4530亩,建成杂果基地5861亩,实施易地搬迁、整村推进、通村油路等扶贫项目117个,发放精准扶贫专项贷款1.7亿元,配套完善幼儿园、卫生所、电商服务站、金融服务网点等公共服务设施,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效。持续改善基础条件,建成黑梁河片区“两纵两横”道路40.5公里,新建、改造供电线路147公里,完成荒山造林3.3万亩、新一轮退耕还林9008亩,新修梯田2.3万亩,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进一步提升。

(三)狠抓总量扩张、集群培育,工业经济发展稳中有增。工业集中区发展规划通过省发改委批复,组团参加“兰洽会”、“文博会”等重要节会,签约引进项目55项,落实到位资金67.2亿元。加快实施重点工业项目,40万吨活性石灰生产线建成投产,天纤棉业二期20万锭棉纱生产线、110千伏变电站加快实施,商品交易和农产品批发市场、农业光伏并网发电项目开工建设,万吨气调库及冻干食品生产线项目前期工作进展顺利。切实抓好企业生产经营,全力支持正大饲料、家园陶瓷、华润陶瓷等重点企业扩产促销、提升效益,企业市场竞争力进一步增强。稳步推进能源勘探开发,年内新布设、改造油井58口,生产原油6.3万吨;煤炭资源精查进展顺利,为开发利用奠定了基础。鼓励支持非公经济发展,全年新增非公企业159户、个体工商户1540户。

(四)坚持区域推进、多点突破,城镇开发建设步伐加快。不断完善规划体系,全面完成第四轮县城总体规划修编,编制完成县城棚户区改造、文旅综合体等3个修建性详规和37个精准脱贫村、15个中心村建设规划。全力加快城镇开发,新城西路、安定街改造工程全面建成,世纪花园B区、星鼎花园住宅小区建设进展顺利,循环经济产业园、城西公租房项目加快实施,棚户区改造扎实推进,城镇承载功能进一步增强。不断强化综合管理,切实加大城市规划执法力度,持续加强市政设施、综合市场、环境卫生监管,一些影响市容市貌的突出问题得到有效解决。

(五)注重内涵提升、品牌打造,文化旅游产业提速发展。精心编制产业规划,按照“西有敦煌、东有泾川”战略定位,编制完成大云寺·王母宫大景区总体规划。全力加快景区建设,大云寺大雄宝殿、藏经楼等工程建成主体,文旅综合体等项目启动实施,创意农业花卉观光园建成运营,旅游景点体系进一步健全。1964年出土佛祖舍利回归故土安奉,成功举办第三届华夏母亲节暨海峡两岸西王母民俗文化交流活动,我县文化旅游的关注度和影响力显著提升。

(六)紧扣服务提升、均等普惠,各项社会事业协调推进。优先发展教育事业,新建、改造各类校舍3.9万平方米,罗汉洞、红河等乡镇中心幼儿园建成投用,泾川二中实验楼建设、合道中学改扩建等项目加快实施,教育基础设施条件进一步改善。不断增强卫生服务能力,窑店、红河、合道3个卫生院业务用房及职工周转宿舍全面建成,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扎实推进,分级诊疗、基本药物等制度全面落实,医疗卫生服务水平持续提升。大力发展科技文化事业,深入推进科技特派员基层创业行动,科技对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进一步增强;加快实施有线电视县乡通达工程,建成“乡村舞台”56个,广泛开展各类文体活动,群众文化生活进一步丰富。

(七)聚焦实事办理、民生改善,社会保障能力持续增强。大力实施民生工程,通乡通村油路、土地复垦、供水供热管网改扩建等“十件实事”全面落实,黑梁河特困片带“两纵两横”路网建成通车,完成棚户区改造400户,开建公租房220套,改造农村危房2807户,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有效改善。不断完善保障体系,认真落实被征地农民、机关事业单位职工养老保险等政策,全面落实城乡居民大病保险、乡镇工作人员津贴,提高职工住房公积金缴存比例,完成城乡低保、特困供养人员补助两次提标。妥善安置高校毕业生,新增城镇就业3820人。高度重视安全生产,扎实开展“六打六治”专项整治行动,加大隐患排查治理力度,全县安全生产形势总体平稳。切实加强社会治理,深入排查调处矛盾纠纷,妥善处理信访突出问题,严厉打击违法犯罪行为,全县大局和谐稳定。

(八)着眼职能转变、效能提升,政府自身建设全面加强。持续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,全面建成“三张清单一张网”,清理取消审批项目220项;全力支持金融、电力、通讯、气象等驻泾单位开展工作,民族宗教、监察审计、统计调查、工商质监、防震减灾、残疾人保障等工作取得较好成效。深入推进依法行政,主动接受人大法律监督、政协民主监督,积极配合人大、政协开展视察调研活动,认真办理人大代表议案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,办结率分别达到91%和90%。切实加强廉政建设,全面落实主体责任,扎实开展政府投资项目、专项资金管理、乡村财务清理核查,加大违法违纪案件查办力度,政府廉政风险防控体系进一步健全。

各位代表,回顾总结五年的工作,我们深深体会到,五年来,面对经济下行压力加大、各种自然灾害频发等诸多困难和挑战,各级各部门主动作为、真抓实干,广大公务人员勇于担当、甘于奉献,各行各业通力协作、鼎力支持,开创了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局面,奠定了加快发展的新基础。在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实践中,探索出的一些成功经验和做法,成为我县未来发展的宝贵财富,必须在“十三五”时期继续保持和发扬。

首先,要坚持发展第一要务不动摇。五年来,我们坚持从欠发达地区县情实际出发,把加快发展作为全县上下的首要任务,确立了“着力强化‘四项支撑’,深度开发‘五大产业’,加快构建‘三大格局’”的战略思路,各项事业取得了显著成效,得到社会各界的一致认同。实践证明,只有按照这一思路,紧扣发展不放松,持之以恒抓到底,才能把泾川的事情办好,才能赢得广大群众的拥护和支持。

其次,要坚持项目带动战略不松劲。五年来,我们坚持把项目带动作为拉动增长的第一抓手,千方百计争资金、抓招商,集中建成了一批事关全县发展大局的重点项目,为今后发展积蓄了后劲。经济社会发展离不开项目支撑,只有在论证储备上下功夫,在争取落实上出实招,集中精力抓招商,全力以赴建项目,以项目增加投资、推动发展、夯实基础,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抢占先机、赢得主动。

第三,要坚持产业深度开发不停步。五年来,我们以扩量提质创牌增效为目标,深度开发果品、畜牧、蔬菜等特色产业,全力实施红河油田、天纤棉业、正大饲料等重点工业项目,精心打造大云寺、王母宫、南石窟寺等特色旅游景区,为调整经济结构、推进转型升级、增加群众收入奠定了坚实基础。只有把优势产业开发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,全力推进产业深度开发,才能进一步扩大县域经济总量,提升综合经济实力。

第四,要坚持全面深化改革不退缩。五年来,我们坚持以改革创新破瓶颈、解难题,持续深化重点领域改革,最大限度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,在土地流转、林权改革、社会治理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,有效激发了经济社会发展活力。只有把改革创新作为根本动力,以创新的精神谋划发展,以改革的办法破解瓶颈,才能开创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局面。

第五,要坚持强化作风建设不懈怠。五年来,我们坚持把作风建设作为推动工作落实的有力举措,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和“三严三实”专题教育,扎实推进效能风暴行动,广大干部深入基层搞调研,集中精力抓服务,在实践中得到了砺炼,责任意识、服务意识、实干意识不断增强。只有把作风建设作为推动落实的有力保障,在服务中发挥职能,在实干中贡献力量,我们的发展才能取得更大成效。

各位代表,回顾总结五年的工作,我们深切感受到,这些成绩的取得,是县委统揽全局、协调各方,四大班子齐心协力抓落实的结果,是全县各级组织和广大干部群众团结奋斗、开拓进取的结果,凝聚着各位人大代表、政协委员的心血和汗水,也离不开各民主党派、社群团体及离退休老干部的大力支持和帮助。在此,我代表县人民政府,向五年来为泾川经济社会发展作出贡献的各界人士,表示衷心的感谢并致以崇高的敬意!

“十三五”发展的总体构想

“十三五”时期,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、实现中央确定的“两个一百年”奋斗目标的决胜阶段,是深化改革、扩大开放的攻坚阶段,也是经济社会发展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。

从宏观环境看,政策支持力度加大,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具有难得的发展机遇。未来几年,“一带一路”、陕甘宁革命老区、关天经济区等重大规划将进入实质性实施阶段;党的十八大及十八届五中全会着眼实现全面小康目标,进一步加大对中西部地区脱贫攻坚、基础设施、公共服务和产业开发的支持;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,要在积极的财政政策上加大力度,在稳健的货币政策上更加灵活;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提出“在中西部地区培育发展一批城市群和区域性中心城市,让中西部地区群众在家门口也能分享城镇化成果”。所有这些,都为我们争取国家项目资金、改善城乡基础条件、加快经济转型升级提供了重大契机。

从发展前景看,自身基础不断夯实,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具备良好的优势条件。“十二五”期间,我县在发展特色产业、壮大工业经济、实施城镇开发、培育旅游产业、改善基础设施、发展社会事业等诸多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。特别是随着西平铁路、西长凤高速公路建成通车,打通了我县东进西出的通道;红河油田百万吨产能建设、煤炭资源勘探开发的加快推进,为我们推动产业升级、实现转型发展开创了更加广阔的前景;随着大云寺·王母宫大景区的加快建设,我县文化旅游产业即将进入蓄势崛起的崭新阶段,必将成为未来发展的有力支撑。

从县情实际看,瓶颈制约依然突出,推动经济转型升级面临诸多的困难挑战。经过多年努力,全县综合经济实力有了较大提升,但欠发达地区的经济特征仍未发生根本性改变,总量不足仍是当前面临的主要矛盾,提速赶超仍是今后工作的首要任务;特色产业的深度开发,为农民收入快速增长、美丽乡村建设加快推进奠定了一定基础,但市场运作、链条延伸、产业融合等方面的任务更加艰巨;特别是面对实现全面小康的总体目标,我们在加快脱贫攻坚、补齐发展短板等方面面临十分严峻的挑战,等等。所有这些,既是制约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所在,也是全县上下必须深入研究解决的重大课题。

综合判断,“十三五”时期,我县经济社会发展将进入全面小康建设决战决胜阶段,特色产业开发进入转型升级阶段,基础设施建设进入改造提升阶段,城乡公共服务进入均等普惠阶段,社会治理创新进入法治常态阶段。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,全县上下一定要变压力为动力,化挑战为机遇,用足一切有利条件,调动一切积极因素,在顶层设计上科学谋划,在攻坚克难上勇于担当,在补齐短板上主动作为,在干事创业上凝心聚力,努力开创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新局面。

“十三五”时期,全县发展的指导思想是: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,以马克思列宁主义、毛泽东思想、邓小平理论、“三个代表”重要思想、科学发展观为指导,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及十八届三中、四中、五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,牢牢把握“四个全面”战略布局,认真落实创新、协调、绿色、开放、共享发展理念,紧盯全面小康目标,紧抓发展第一要务,按照着力强化“四项支撑”、深度开发“五大产业”、加快构建“三大格局”的战略思路,持续优化经济结构,加快转变发展方式,切实强化项目支撑,着力破解瓶颈制约,保障改善民计民生,多方增进人民福祉,全面推进经济、政治、文化、社会、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,奋力谱写山川秀美富裕小康文明和谐新泾川建设新篇章。

奋斗目标是:

——综合经济实力跃上新台阶。紧盯全面小康目标,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,主要经济指标平衡协调,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8%以上,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5%以上,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0%以上,财政收入年均增长8%以上。

——经济转型升级迈出新步伐。坚持把果品产业作为首位产业,把文化旅游和现代服务业作为战略性支柱产业,以稳定一产、壮大二产、发展三产为着力点,加快经济结构调整,三次产业增速分别达到6%、6.5%、11%,结构比例调整到31.2:23.8:45,绿色果蔬、畜牧养殖、地方工业、特色旅游、商贸物流五大产业集群日益壮大,工业化与信息化深度融合,农业现代化水平明显提升,现代服务业发展取得突破,高端化、集群化进程不断加快。

——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新成效。加快实施城乡道路改造升级,形成较为完善的现代化立体交通网络,通村主干道路硬化率达到98%以上;城乡安全饮水达标,实现自来水入户全覆盖,电力、通讯保障能力明显提升,区域空间结构得到优化,中心城镇辐射带动作用明显增强,城镇化水平达到46%。

——生态环境质量得到新改善。生态建设稳步推进,森林覆盖率达到42.15%;环境污染治理全面加强,主要污染物排放控制在国家下达指标之内,资源节约型社会建设取得明显成效,循环经济体系不断完善,环境保护能力有效增强。     

——全面改革开放取得新突破。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实质性突破,各方面制度机制更加成熟定型,改革红利充分释放,开放型经济加快发展,招商引资水平显著提高,外贸出口规模不断扩大,经济发展空间进一步拓宽。

——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水平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加深入人心,公民思想道德素质、科学文化素质、法治素质明显提高。民主法治更加健全,社会治理体系更加完善,社会更加和谐稳定。

——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新提升。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在“十二五”基础上翻一番, 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4%,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0%,就业更加充分,教育、文化、医疗、住房等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健全,社会保障体系覆盖城乡居民,人民群众生活质量、健康状况、居住环境显著改善。

实现上述目标,必须全面落实十个方面的重点任务:

(一)突出精准脱贫,推动贫困乡村面貌发生新变化。以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为主攻方向,推动扶贫攻坚与双联行动深度融合,严格按照“六个精准”要求,认真落实省、市“1+17”、“2+19”工作方案,精准施策,聚焦发力,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。多方培育富民产业,按照“一村一品、一户一业”的模式,因地制宜发展油用牡丹、山地核桃等多元产业,扩大设施蔬菜和畜牧养殖规模,鼓励有条件的村大力发展乡村旅游,逐步实现村有主导产业、户有增收门路、人有致富技能,千方百计增加贫困户家庭收入。持续改善基础条件,集中实施建制村道路硬化、危房改造、信息化等基础设施建设工程,加大易地搬迁力度,实现贫困村等级公路、安全饮水、动力用电和宽带网络全覆盖。多方优化公共服务,配套实施贫困乡村幼儿园、文化站、便民超市、金融服务网点等公共服务设施,全面落实各项社会保障政策,实现贫困村幼儿园、卫生所、乡村舞台、数字电视、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全覆盖。

(二)突出提质增效,推动现代农业发展得到新提升。以规模化、标准化、产业化、品牌化为方向,以链条延伸、集群培育、提质增效为重点,持续推进现代农业转型升级。全力推进规模化发展,大力实施果品产业适宜区全覆盖战略,集中建成一批畜牧生产基地,加快绿色蔬菜生产示范区建设,持续扩大特色产业规模。大力推广旱作农业等高产高效技术,努力提升粮食单产,全县粮食总产量稳定在17.5万吨以上。全力推进标准化生产,积极引进现代苹果栽培技术,大力推广集约化规模养殖,全面落实测土配方、节水滴灌、病虫害防治、防疫检疫等标准化管理措施,不断扩大GAP认证基地、出口创汇基地、绿色认证基地规模,进一步提升产业开发水平。全力推进产业化经营,积极培育专业合作组织、产业协会、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,扶持建办一批农产品加工企业、批发市场和集贸市场,大力发展苗木繁育、饲料生产、包装储存等配套产业,全面推行农超对接,加快发展电子商务,多方扩大外贸出口,持续提升产业效益。全力推进品牌化营销,积极开展特色农产品商标注册和地理标志认定,扶持特色农产品生产经营主体积极创建著名商标,全力打响“泾龙牌”红富士、绿色畜牧等农产品特色品牌。

(三)突出招大引强,推动工业经济发展再上新台阶。着眼构建工业主导型经济格局,积极承接产业转移,多方扩大企业产销,加快培育轻纺建材、农产品加工、能源化工等优势产业集群。持续提升园区承载能力,加快完善基础设施,不断创新管理机制,积极引导项目、资金、技术、人才聚集,使工业园区成为聚集生产要素、催生新优技术、孵化新兴产业的重要平台。大力培育优势产业集群,依托恒通果汁、正大饲料等龙头企业,全力打造“种植养殖-精深加工-综合利用”产业链,不断壮大农产品加工集群;按照“西北纺织城”建设规划,加快实施天纤棉业50万锭棉纱生产线建设项目,整合壮大现有建材工业,加快培育轻纺建材集群;以石油煤炭资源开发利用为重点,引进实施炼油及深加工、矿井开发等项目,着力培育能源化工集群。全力支持非公经济发展,全县非公企业达到1300户以上、个体工商户达到12000户以上,非公经济增加值年均增长18%以上。      

(四)突出文化引领,推动旅游产业开发走出新路子。坚持把文化旅游作为全县战略性支柱产业,突出“大集团引领,大园区聚集,大项目支撑,大市场运作”,全力推进文化旅游产业发展,着力打响“王母故里·佛宝圣地·养生泾川”文化旅游品牌。加快重点景区建设,按照“核心带动,多点支撑”的发展思路,全力加快大云寺·王母宫大景区建设,精心实施大云寺核心区、西王母文化园、百里石窟长廊保护开发等重点工程,把大云寺·王母宫大景区建成国家民俗文化重点景区。完善旅游产业要素,深度挖掘文化内涵,多方研发地方旅游商品,精心编排特色演艺节目,加快宾馆饭店改造升级,切实规范旅游服务行为,着力构建要素齐全、功能完备、优质高效的旅游服务体系。广泛开展宣传推介,精心筹办海峡两岸西王母民俗文化交流、佛舍利文化节等重大节会,积极举办文化旅游、寻根祭祖、参禅礼佛等系列活动,全方位展示我县文化资源和开发成效,全面提升泾川旅游的核心竞争力。

(五)突出区位优势,推动现代服务业发展实现新突破。充分发挥通道区位和产业优势,促进现代服务业与工业化、城镇化、农业现代化深度融合,全力打造县域经济新的增长极。加快推进现代物流产业发展,建成以汭丰-城西、城东-温泉、长庆桥、凤口物流中心为支撑的现代物流园,进一步提高货物仓储、配送、转运能力,打造陇东地区重要物流枢纽。加快推进电子商务发展,积极支持网络销售平台建设,集中培育一批电子商务示范基地,产业化龙头企业电子商务应用率达到90%,交易额和网络零售额年均增长35%以上。加快推进新兴服务业发展,大力发展信息服务、金融保险、文化创意、中介服务等新兴产业,形成种类齐全、运作规范的现代服务体系。

(六)突出布局优化,推动城镇开发建设迈出新步伐。按照新型城镇化建设要求,完善规划体系,提升建设层次,加快建设平凉市域副中心城市。着力优化空间布局,充分考虑区位条件、产业重点、交通环境等因素,着力构建以县城为中心,以中部川区、南北二塬为核心板块,以高速公路、312国道、泾镇路为发展轴线,以玉都、高平、荔堡、泾明为重要节点的城镇空间布局。加快推进开发建设,坚持规模扩张与品位提升并重,全力推进城北新区开发,加快实施大云寺景区、文旅综合体等重点项目,形成主体街景;精心实施城东商住楼建设,配套基础设施,改善人居环境;全面完成旧城区街路改造提升、棚户区改造等工程,进一步完善城市功能,县城建成区面积达到8平方公里。全力推进城乡统筹,稳步推进户籍、土地、社保等制度改革,积极探索城乡资源共享、市场互动、产业互补的新型城镇化模式,加快重点小城镇开发建设,持续提升美丽乡村建设水平,促进农村人口向县城和重点小城镇转移,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目标。

(七)突出项目支撑,推动城乡基础条件得到新改善。以补齐短板、联网配套、改造升级为方向,着力构建功能完善、高效安全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。加快交通运输网络建设,积极论证西平铁路二线等项目,争取实施国道312线、省道517线改造、一类通用机场等工程,全面建成泾川客运站、物流中心,形成以高速公路为骨干、国省公路为支撑、乡村公路为脉络的交通运输网络。加快水利基础设施建设,精心实施朱家涧水库、盘口水库等项目,努力提升区域水资源调控和优化配置能力;切实加快重点流域治理、山洪灾害防治、中低产田改造等农田水利建设,不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。加快电网提升改造步伐,优化升级内部电网,协调发展输配电网,建设泾川丰泉330千伏等输变电工程,形成安全、优质、稳定的城乡供电网络。加快信息基础设施建设,大力推进“互联网+”行动计划,实施城市百兆光纤、光网乡村工程,加快推进“三网融合”、大数据平台建设,实现农村宽带网络全覆盖。

(八)突出绿色发展,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新成效。持续加强生态文明建设,着力推进绿色、循环、低碳发展,全面提升生态文明建设水平。持续推进生态建设,大力实施新一轮退耕还林、生态公益林、三北防护林等生态工程,切实加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,持续加大石油、煤炭资源探采区生态整治和土地复垦力度,巩固提升生态建设成果。切实加强污染防治,争取实施一批垃圾污水收集处理等环境保护项目,持续推进农村环境整治,加强土壤污染治理、水源地保护和资源综合利用,切实加大工业污染源整治力度,着力解决突出环境问题。大力发展循环经济,以发展有机果品、绿色畜牧、无公害蔬菜为方向,积极探索“种、养、加、饲、肥”一体化生态农业发展模式,构建“畜-沼-果(菜)”生态循环链;以工业集中区为平台,加快实施能源化工、轻纺建材、食品加工等工业项目,建成煤炭石油化工、农畜产品精深加工等循环经济链,全面完成全国循环经济试点县建设任务。

(九)突出共享发展,推动各项社会事业取得新进步。以优化服务、创新载体、共建共享为重点,大力发展教育、卫生、科技、文化等社会事业,着力构建全覆盖、保基本、多层次、可持续的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体系。坚持教育事业优先发展,加快实施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、学前教育覆盖等校园建设工程,新建五中、六中和城区第三、第四小学、4所幼儿园,持续推进普通高中规模化发展,全面提升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水平,积极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。努力提升卫生服务能力,持续改善医疗卫生基础条件,不断深化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,积极发展中医医疗保健服务,鼓励支持民办医疗机构发展,提升社区卫生服务能力,实现城乡居民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全覆盖。大力发展科技文化事业,不断加强新产品、新技术的研发推广,努力提升科技应用水平;全面建成文化“三馆”、数字影院、现代传媒中心等重点工程,加快推进乡村舞台建设,切实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。不断健全社会保障体系,大力实施全民参保计划,加快城镇医疗保险和新农合并轨,持续完善城乡低保、农村五保供养、特困救济、残疾人生活补贴等社会救助体系;多方扩大社会就业,全县新增城镇就业1.5万人,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%以内;积极适应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,加快发展养老服务机构,拓展适合老年人多样化需求的特色护理、家庭服务、文化娱乐等服务项目,重视解决好高龄、贫困、空巢老人的生活问题。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,健全完善重大事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、化解矛盾纠纷综合调处和维稳应急处置机制,构建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,强化打非治违和隐患排查治理,全力维护社会和谐稳定。

(十)突出创新发展,推动重点领域改革开创新局面。认真落实中央、省市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总体部署,全力推动改革创新,着力破解机制障碍,持续激发发展内生动力。加快转变政府职能,按照简政放权、放管结合、优化服务的要求,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,大力推行并联审批、网上审批,健全完善“三张清单一张网”管理运行机制,加快形成边界清晰、分工合理、权责一致、运转高效的政府职能体系。持续激发市场活力,积极创新市场运行机制,全面深化商事制度改革,大力推进大众创业、万众创新,加快法人及其他组织统一社会信用代码制度建设,推进登记注册制度便利化,着力构建统一开放、竞争有序、公平公正的市场环境。纵深推进农村改革,鼓励金融机构开拓“三农”和小微企业市场,建立健全普惠金融组织体系,大力发展小额贷款公司、农村资金互助社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;探索开展土地承包经营权和宅基地抵押贷款试点,扩大农业保险险种和承保覆盖面;持续推进水资源管理体制改革,促进水资源优化配置。

2016年政府工作的主要任务

2016年是实施“十三五”规划的开局之年,也是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承上启下的关键之年。政府工作的总体思路是:紧盯整县脱贫目标,切实强化项目支撑,统筹推进城乡建设,多方培育市场主体,深度开发优势产业,大力发展社会事业,着力改善民计民生,奋力加快山川秀美富裕小康文明和谐新泾川建设,确保“十三五”经济社会发展良好开局。

预期目标是:地区生产总值增长8%,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5%,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%,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0%,地方财政收入增长8%,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0%,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5%,单位生产总值能耗和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完成省市下达的控制指标。
    主要任务是:全力抓好“八个重点”,集中抓建“十大项目”,精心措办“十件实事”。

“八个重点”:

(一)抓增收、夯基础,在实现整县脱贫目标上聚力突破。全面落实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各项政策措施,切实加快贫困乡村、贫困群众脱贫致富步伐。加快培育富民产业,立足贫困乡村立地条件和产业基础,逐户落实产业帮扶计划,栽植果树经济林1万亩,建成油用牡丹示范基地1万亩,新建标准化养殖小区10个,修建日光温室100座、大中拱棚1000座,切实夯实贫困乡村产业基础。多方改善设施条件,全力抓好扶贫开发整村推进、易地搬迁等项目,精心实施路、水、电等基础设施配套工程,建成通村油路(水泥路)115公里,完成河堤治理10.3公里,铺设供水管道28.9公里,实施农网线路改造升级工程,配套建成32个贫困村幼儿园、卫生所、文化广场及金融服务网点,着力改善贫困乡村生产生活条件。不断创新帮扶机制,持续加大项目整合力度,积极探索项目扶持、财政配套、贷款贴息、群众自筹等资金筹措机制;围绕产业规模化发展,引导贫困乡村规范流转土地,解决产业用地制约;持续深化“先富帮后富、共同奔小康”主题实践活动和非公经济人士精准扶贫建功行动,多方扶持贫困群众发展产业、增收致富,加快实现整县脱贫目标。

(二)抓项目、强支撑,在扩大固定资产投资上聚力突破。坚持把项目建设作为拉动县域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撑,切实加大项目争取实施力度,推动固定资产投资较快增长。科学谋划抓争取,加大项目前期工作支持力度,扎实开展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县、盘口水库等重点项目前期工作,精心谋划论证一批投资额大、关联度高、带动性强的大项目、好项目,年内论证储备重点前期项目100项以上,争取各类专项资金10亿元以上。强化调度抓实施,加快朱家涧水库、城东综合开发、棚户区改造等续建项目进度,精心实施万吨气调库及冻干食品生产线、城区第三小学等新开工项目,确保年内500万元以上新开工及在建项目达到100项以上,完成投资70亿元。严格监管抓质量,修订完善项目实施管理办法,全面落实重大项目包抓责任制和项目管理联席会议制度,健全完善监督管理机制,切实加大效能监察,进一步提高项目建设质量和效益。

(三)抓管理、延链条,在深度开发特色产业上聚力突破。以实施“365”现代农业发展行动为抓手,多方加大扶持力度,切实强化市场引导,促进特色优势产业规模化、标准化、品牌化、市场化发展。持续做强果品产业,高标准新建果园4万亩,建成千亩以上果品园区10个,建设鼎惠公司现代矮化密植苹果产业园2处1600亩;全面落实果园标准化管理措施,招商建办果品冷藏保鲜库5座,全县果品优果率、商品率分别达到78%、96%。大力发展畜牧产业,以推进现代畜牧业发展为方向,扶持新建标准化养殖小区10个以上。努力扩大蔬菜产业,以泾汭河川蔬菜集中区建设为重点,全县设施蔬菜面积达到1.6万亩,带动种植各类蔬菜17.5万亩。全力稳定粮食生产,以构建粮食安全保障体系为重点,完成旱作农业技术推广13万亩,全县粮食总产量稳定在17.5万吨以上。

(四)抓招商、扩总量,在壮大工业经济实力上聚力突破。着眼构建工业主导型经济格局,持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,全力抓好企业生产经营,持续扩张工业经济总量。多方扩大招商引资,围绕农副产品加工、能源化工、新型建材、文化旅游开发等重点领域,切实强化宣传推介,广泛开展全民招商,年内引进过亿元项目2个,5000万元以上项目5个,1000万元以上项目20个,招商引资到位资金达到70亿元以上。精心实施重点项目,切实加快农业光伏并网发电、天纤棉业20万锭棉纱生产线扩建、110千伏变电站、商品交易和农产品批发市场等项目进度,开工实施万吨气调库及冻干食品生产线、华润陶瓷公司综合服务区、正大公司新农村现代农业合作示范项目,确保完成年度任务。努力扩大企业生产,全面落实“一企一策”要求,加强重点企业运行监测调度,及时协调解决资金、用工等方面问题,促进企业生产平稳运行,确保各项工业指标实现大幅增长。大力发展非公经济,认真落实国家、省市扶持非公经济发展各项措施,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,简化审批流程,全年新增非公企业150户、个体工商户1000户。

(五)抓扩容、提品位,在加快城镇开发建设上聚力突破。坚持以打造“休闲养生、生态宜居型文化旅游名城”为目标,全力加快重点区域开发,多方配套完善基础设施,推动城镇开发建设在丰富内涵、提升品位方面取得新突破。高标准编制建设规划,编制完成城北、城西新区和高平集镇控制性详规,加快编制旧城区棚户区改造修建性详规及7个美丽乡村示范村、32个精准扶贫示范村规划,着力构建特色鲜明的城乡规划体系。大力度推进县城开发,全力加快城东综合开发等项目建设进度,推进新城区路网建设、旧城区街路改造提升、棚户区改造等工程,配套完善供热、供气、排水、排污、公厕等基础设施,进一步改善县城人居环境。高层次建设美丽乡村,全力抓建高平寨子等3个省列,泾明白家、红河田赵2个市列,高平牛家咀、任家寺2个县列美丽乡村示范村,带动全县新建、改建小康住宅2500户,实施危房改造4254户;集中开展村庄环境综合整治,建成汭丰百烟等“万村整洁”示范村30个;扎实推进生态造林绿化,完成荒山造林3万亩、新一轮退耕还林3.6万亩,建设绿色通道50公里,推动美丽乡村建设在规模扩张、功能完善、内涵提升上取得新突破。精细化抓好城镇管理,深入开展“规划管理提升年”活动,严肃查处县城规划区、重点小城镇违法乱建行为;持续加大城市综合执法力度,大力整顿县城交通秩序、市场秩序,精心实施绿化、美化、净化、亮化工程,努力创设宜居宜业的城市环境。

(六)抓提升、创品牌,在推动文旅融合发展上聚力突破。以大云寺·王母宫大景区建设为切入点,深度挖掘文化内涵,精心实施重点项目,广泛开展宣传推介,切实提升文化旅游产业开发水平。着力提升规划层次,聘请高资质规划设计单位,精心编制《大云寺·王母宫大景区修建性详细规划》,加快完成《王母宫石窟和南石窟寺文物保护规划》并通过评审,为大景区建设奠定坚实基础。集中实施景区建设,全力加快大云寺中心景区、文旅综合体建设进度,全面完成南石窟寺抢救性文物保护等续建工程,开工实施王母宫景区道路改线等项目,依托美丽乡村建设,大力发展乡村旅游。不断创新体制机制,组建大景区管委会,对景区实行统一规划、统一开发、统一管理;依托大云文化旅游(集团)公司,对全县文化旅游资源进行统筹整合,积极探索公司化经营、企业化管理、多元化融资的文化旅游发展新路子。持续强化宣传推介,积极组团参加“敦煌行·丝绸之路国际旅游文化节”、“西洽会”、“兰洽会”等重要节会,精心筹办首届佛舍利文化节、第四届华夏母亲节等系列活动,进一步提升泾川文化旅游的知名度和影响力。

(七)抓民生、办实事,在增强社会保障能力上聚力突破。坚持以人为本、民生优先,切实加大资金投入,大力发展社会事业,精心措办惠民实事,努力提高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。统筹发展社会事业,完成合道中学教学楼等30所中小学“全面改薄”续建工程,建成城区第三小学及97所农村幼儿园,进一步改善城乡办学条件;启动实施县医院整体搬迁和县妇幼保健院业务综合楼项目,全面完成罗汉洞、丰台、汭丰3个卫生院业务附属用房及周转宿舍建设,新建标准化村卫生所35个,努力提升医疗服务能力;全面落实国家计划生育二孩政策,扎实做好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、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等重点工作,持续优化计生服务;开工建设县博物馆,建成乡村舞台67个,不断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。持续增强保障能力,认真落实城乡低保、五保供养、救灾救济等政策,不断提升城乡居民养老保险覆盖率;完善养老服务体系建设,实现贫困村日间照料中心全覆盖,有条件的村建成幸福大院;多方拓宽就业渠道,新增城镇就业3600人。切实强化安全生产,严格落实“党政同责、一岗双责、失职追责”安全生产责任体系,持续加强道路交通、建筑工程、产品质量、食品药品、消防等重点领域安全监管,认真开展隐患排查整治,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。积极创新社会治理,扎实推进城乡社区网格化建设,完善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,全力抓好网络舆情管控,落实信访属地管理责任,强化社会矛盾源头预防和排查化解,切实加大对各类违法犯罪活动的打击力度,确保群众生命财产安全。

(八)抓改革、促创新,在激发发展内生动力上聚力突破。坚持把改革创新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、各个环节,努力破除影响和制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。培育壮大市场主体,认真落实支持非公经济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,全面推进商事登记制度改革,消除各种隐性壁垒,鼓励非公有制资本进入更多领域,引导非公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,支持小微企业做大做强。加快农村综合改革,全面完成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,引导和规范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﹐着力构建多元化农业经营格局;深化集体林权制度综合配套改革,全面巩固果树经济林确权颁证成果。促进金融创新发展,大力支持民间资本设立中小型金融机构,积极拓宽信用担保公司、小额贷款公司、农村资金互助组织融资渠道,切实增强金融支持经济发展能力。深化财税体制改革,加快财政预算管理制度改革,全面实行全口径财政预算,强化预算管理和控制;大力推行政府购买公共服务,完善服务制度,扩大购买范围;做好国家专项债券对接,积极推行PPP模式,吸引带动更多社会资本参与项目建设。

“十大项目”:

(1)县人民医院搬迁项目。投资2.1亿元,实施县医院搬迁,新建门诊楼、住院楼、医技楼、急救中心、后勤服务中心、办公楼工程。

(2)万吨气调库及冻干食品生产线项目。投资1.2亿元,建成万吨果蔬气调库及3条500吨冻干食品生产线,配套建设电子商务平台。

(3)博物馆建设项目。投资1.2亿元,建设县博物馆。2016年投资6000万元,完成项目前期并开工建设。

(4)棚户区改造项目。投资15.3亿元,完成城东、城西片区棚户区改造续建项目,启动实施棚户区改造 5个片区900户,征收补偿面积19.8万平方米。

(5)文旅综合体续建项目。投资20亿元,实施文旅综合体项目。2016年计划投资6亿元,建成文体中心、文化旅游大厦、养生养老地产、四星级温泉度假酒店主体工程。

(6)商品交易和农产品批发市场续建项目。投资9亿元,建成商品交易和农产品批发市场各1处。2016年计划投资4亿元,建成主体工程。

(7)朱家涧水库续建项目。投资1.2亿元,新建水库总库容303.5万立方米。2016年计划投资5226万元,建成水库主体。

(8)新能源农业光伏并网发电续建项目。投资3亿元,建成30兆瓦新能源农业光伏并网发电项目。

(9)城东综合开发续建项目。投资6.15亿元,建成世纪花园B区商住楼5幢11.2万平方米、星鼎住宅小区商住楼5幢6.8万平方米。

(10)天纤棉业公司二期20万锭棉纱生产线续建项目。投资7.2亿元,建设二期20万锭棉纱生产线。2016年计划投资4.8亿元,建成主厂房及配套工程,完成设备安装。

“十件实事”:

(1)改善城乡办学条件。投资5000万元,建成县城第三小学;投资4955万元,新建农村幼儿园97所;投资2939万元,完成泾川二中、合道中学等30所中小学“全面改薄”续建工程;投资2350万元,新建梁河九年制学校,重建黄家铺中学;投资1300万元,建成泾川三中、玉都中学塑胶运动场;投资883万元,购置教学设备及生活设施。

(2)实施农村电网提升改造工程。投资1500万元,新建10千伏农网线路8.8公里、改造12.7公里,新建0.4千伏线路58.2公里、改造8公里,进一步提升农村电网保障能力。

(3)实施农村公路通畅工程。投资8745万元,建成通村油路(水泥路)115公里,完善标志牌、防撞护栏、减速带等配套设施,进一步提升农村公路承载和安保能力。

(4)实施扶贫开发整村推进工程。投资1.5亿元,实施20个整村推进项目,全县贫困面下降到4.5%。

(5)实施土地整理工程。投资4430万元,建成高标准基本农田2.6万亩,硬化村组道路15公里。

(6)实施农村危房改造工程。投资4892万元,扶持改造农村危房4254户。

(7)实施精准扶贫饮水安全工程。投资1326万元,实施黑梁河流域特困片区饮水安全工程,解决2115户7608人饮水不安全问题。

(8)实施精准扶贫易地搬迁工程。投资2.45亿元,以黑梁河流域和北部干旱山区特困片带为重点,实施精准扶贫易地搬迁1003户3662人,配套基础设施。

(9)实施城区街路改造提升工程。投资4400万元,新建、改建街路10条4.9公里,配套排水排污、绿化亮化等附属工程。

(10)积极扩大就业和再就业。多渠道安置高校毕业生400人,新增城镇就业3600人。

 

全面加强政府自身建设

 

各位代表,“十三五”时期,是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,也是我县与省、市同步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。政府各部门和全体公务人员必须始终保持开拓进取的精神状态,切实增强加快发展的责任意识,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,努力提高抓落实的能力和水平,为实现既定目标提供有力保证。

第一,增强战略定力,提升谋划能力。坚持县十六次党代会确立的战略思路不动摇,在继承中创新,在拓展中提升,坚定不移抓项目、夯基础,抓产业、促增收,抓脱贫、补短板,全力推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。准确把握发展方向。全面贯彻“创新、协调、绿色、开放、共享”发展理念,切实把强化“四项支撑”着力点放在发挥项目拉动作用、壮大特色优势产业、扩大园区聚集效应、提升科技应用水平上,把深度开发“五大产业”着力点放在市场引导、链条延伸、集群培育、群众增收上,把构建“三大格局”着力点放在推动经济转型升级、城乡一体发展和社会治理创新上,在更高层次上实现新的突破。着力破解瓶颈制约。积极探索项目投资、金融信贷、社会投资相结合的融资机制,进一步拓宽资金筹措渠道;稳步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序流转,采取经营城镇、招商开发等措施,盘活土地资源;大力实施紧缺人才引进、实用人才培养、领军人才选拔等工程,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资金、土地、人才保障。不断创新工作机制。积极推行重大项目、重点工程包抓责任制,持续完善领导督查、部门督办相结合的督查调度机制,探索建立科学规范的绩效评价体系和工作考核奖惩机制,以务实管用的机制推进工作落实。

第二,严格依法行政,规范行政行为。严格依照法定权限和程序履行职责,做到依法办事、秉公用权、为民执政,切实提高政府工作制度化、法制化水平。牢固树立法治观念。认真学习党的十八届三中、四中、五中全会精神,深刻领会和准确把握推进依法治国和依法行政的各项要求,努力提升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、推动发展、化解矛盾、维护稳定的能力。严格规范决策程序。坚持把公众参与、专家论证、风险评估、合法性审查、集体讨论决定作为重大行政决策法定程序,组建成立县政府法律专家咨询委员会,全面推行依法民主决策,形成制度科学、程序严密、过程公开、责任明确的决策机制。依法履行政府职能。自觉接受人大法律监督和政协民主监督,高度重视网络媒体、群众舆论监督,加强政府内部权力监督制约,全面推行权力清单制度,公开政府职能、法律依据、实施主体、权责权限、管理流程和监督方式,充分保障人民群众的知情权、参与权和监督权。

第三,强化作风建设,提升行政效能。巩固深化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、“三严三实”专题教育成果,严格执行中央“八项规定”和省市委改进作风相关规定,努力形成作风建设新常态。切实强化责任担当。大力弘扬钉钉子精神,切实做到事有人担、责有人负,定了就干、一抓到底。认真落实中央、省市关于加强调查研究、改进文风会风规定,大力倡导主动作为、真抓实干的作风,努力形成肯干事、能干事、干成事的发展氛围。多方提供优质服务。持续优化政府职能配置,健全完善公共服务体系,扩大公共服务覆盖范围,优化投资环境和办事环境,加大对民生、“三农”、社会事业和公共设施的投入力度,切实提升服务企业、服务基层、服务群众的能力和水平。努力提高办事效率。持续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,规范政务服务中心运行,拓展网上并联审批平台,严格执行首问责任制和限时办结制,集中整治推诿扯皮、作风拖拉、效率低下等突出问题,全面提升政府效能。

第四,坚持从严执政,建设廉洁政府。准确把握新形势下中央、省市廉政建设有关规定,认真落实中国共产党《廉洁自律准则》、《纪律处分条例》及党风廉政建设“3883”责任体系,确保廉政建设各项任务落到实处。全面落实主体责任。细化实化领导班子集体责任、主要负责人第一责任、班子成员分管责任,持续加强理想信念、政策法规、党风党纪、廉洁从政教育,采取集体谈话、诫勉谈话、约谈提醒等方式,强化主体责任,层层传导压力,筑牢反腐倡廉的思想防线。严格重点领域监管。持续加大对惠农政策落实、农村“三资”管理、工程建设、资源开发、土地管理、公共资源交易、政府采购等重点领域、关键环节的行政监察和审计监督,推进政府性资金和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情况审计全覆盖,坚决防止、及时纠正、严肃查处各种违纪违规行为。健全完善长效机制。紧盯人、财、物等关键环节和廉政风险重点岗位,不断健全各项规章制度,做到用制度管人、管事、管权;加强制度落实情况监督检查,严格落实“一案双查”,坚决查处各类违纪违法案件,努力形成不敢腐、不能腐、不想腐的长效机制。

各位代表!新的形势鼓舞人心,新的目标催人奋进。让我们在县委的坚强领导下,在县人大和县政协的监督支持下,紧紧依靠全县各级组织和广大干部群众,凝心聚力,锐意进取,攻坚克难,真抓实干,推动经济社会转型发展,为实现与全国、全省、全市同步建成小康社会而努力奋斗!

 

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返回顶部